论坛活跃需要您的参与,注册登录后即可完整浏览及发帖、回复。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x
1 Q. f V7 _$ U! p1 O
十多年前,由于买了一款邻国厂家研发的新一代Super AMOLED屏幕手机,知道了有一种眼病叫干眼症。后来了解了LCD与LED技术原理,自觉回避OLED屏幕至今。
7 z- i1 ]9 t2 P/ f 不久前因为手机速度变慢,于是选购了一台新款。由于搜遍了全网都没有找到合适的LCD屏幕机型,退而再求其次,买了原用手机系列的升级款。
" A" Q& X+ o; x- p 看这资料介绍已经非常唬人,想到经过了十多年的技术进步,LED护眼技术水平应该已经很高了。
* R$ @& q5 y9 v* s2 L. D4 L' S$ [
% u/ u4 q* y7 p4 M0 n( T$ I
, M. }9 N& D3 E0 R3 Q+ M
/ {# P$ d4 q4 N, a. E 工作参数也按最高标准设置,相比已经完全超过日常使用需求。曾经争论过的“LCD永不为奴”已经成为历史了吧?
2 z+ i' Y6 N- W8 c
( L" t8 }- f& F! R; |$ m5 B: Q
9 B4 F4 l) D* s5 u; }( X; N3 c$ P' o% D& M
然而显示现实的答案却很残酷:新手机使用不到一个月,干眼症如期而至!!!
3 u1 @3 o0 v/ I5 R1 h+ o, A& m2 n7 A. K* H" _1 K0 g6 X3 ?) h
! o% I4 p p, s3 f0 I9 [
为了看看这新款手机屏幕的真实情况,笔者这次用手头的几款新旧手机做了个测试。 % f( g' a2 r5 a+ d0 f4 E" X }
测试方法很简单:
- d* @1 ?9 A6 k+ z$ H打开像机功能→进入专业模式(pro)→调节快门速度(s)
% L9 D s$ ^" P! t 只要快门速度达到一定程度,真实的“李鬼”就无所遁形——
" C: `1 h: p7 g& s/ _% }# O2 c) @( J7 U+ V# s
快门1/800s(新款手机亮度50% )
. e( Z6 h4 d- `' o9 N& T
! K M: S# I) t4 D9 u! g' M1/1000s(新款手机亮度50% )
( j9 K, X! |) R4 H6 w% S {! n0 x; z, G
1/1250s(新款手机亮度50% )
$ V) a2 m7 p: o8 Z: L
1 a( ]7 r0 M( B. R' W1/3200s(新款手机亮度50% )
& N# g' [& g" k7 w- [6 S 测试一下老款手机——
8 Q) M+ Y' D6 _+ \# q/ N' M1 [# }
, d0 _ p! Z' L) q% d4 M' u _, O B L i2 H, c
1/1250s(老款手机亮度50% ) # p! Q0 B/ M% S# t9 u- w
4 P& g' c: q, M B1/3200s(老款手机亮度50% ) - |! ^0 Q: _5 ~1 ~
甚至调整到超暗模式,也看不到屏幕闪烁:
_! |( S" g% G/ u0 }1 }* ?8 B% ^
$ @ S1 W: {: p; G; ]1/3200s(老款手机亮度10% )
" L5 O. ~" z$ N. ]. h% W% B. W& i
- U0 `, m* S9 ]- C- I 前些年网上深度分析的文章很多,目前被删得所剩无几,建议大家搜出来仔细看看。
( y1 z1 C8 y/ g% k 从目前情况看,这不是某一个厂家的问题,而是整个行业的问题。由于OLED色彩鲜艳、节约成本,能缩减厚度,也便于塑形,已经成为行业首选方案。但它对于人眼的损伤是客观存在的,尤其是对长期使用手机,有手机阅读习惯的人士影响更甚。
4 U) q l. d7 P _) R 相信大家手头都有几款手机,还是简单测试一下,不要再相信厂家和无良媒体的谎言!
# x4 o5 O! m% Y9 V6 Z
0 {1 K! |7 l1 w$ Q* B3 R3 f, L; w( L4 ]0 H6 v- W+ n
( _2 V: B0 a3 l
|